
其實,人們在評價一個人的時候,以成敗論英雄是最常見的標準,他們不會在乎你在路上摔了多少跤,而是看你最后是不是登上了山頂。
一名成功的推銷員很可能在歷經多次失敗之后才建立起說話的勇氣,著名的演說家也是從無數次演說經驗中才掌握演講的技巧,贏得滿堂喝彩。
正如培根所說,談論應當像一片寬廣的田野,人們可以在里面東西行走,而不應當像一條大道,直達家門。
反問是表達激烈情緒的一種方式,雖然是問句,但是并不需要聽眾來回答,因為答案就在問句的反面,并且意思明確、堅定。在熱情奔放、情緒激昂的場合常常使用反問。
錄音 這一點就不多做贅述了,自己聽自己的錄音是最能發(fā)現問題的(當然如果有條件,錄像更好)。
不要忽視面部表情
后來才知道,原來他每次講課前,都會精心準備,每次課都會預先對著墻講10遍,用錄音筆錄下來反復聽,每個知識點都要查閱大量信息,甚至課上的每個段子都要寫下逐字稿,連停幾秒都要提前演練。
演講是有章法的,你的演講需要你的思維來主導;不然很沒邏輯性,自然就沒說服力了;演講時是有套路的,你的演講需要一定的框架支持;不然很亂很雜,這樣你就沒有觀眾了;演講更需要關鍵要素來支撐;失去要素等于失去了演講的靈魂!
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特點,我們要努力適應每個人的談話方式。有的人喜歡講大道理,有的人喜歡吹捧自己,有的人喜歡娓娓而談,有的人喜歡直來直去……所以,我們要積極調節(jié)自己去遷就一下別人的興趣與習慣,這樣才能使談話順利進行。面對滿腹經綸的人,讓他盡情地宣泄;面對失意的人,多給一些安慰與同情;面對軟弱的人,多給予一點鼓舞和激勵。
“你也是杭州人啊,真是老鄉(xiāng)見老鄉(xiāng),兩眼淚汪汪啊。聽到這熟悉的鄉(xiāng)音,真讓我激動??!”
不管何種形式的開場白,衡量優(yōu)劣的標準只有一個:是否抓住了聽眾的注意力。講話的開頭,是你吸引聽眾的最佳時機。此時,臺下的人們正期待著一次妙趣橫生的發(fā)言,他們一定不希望自己是在浪費時間。所以,你要淋漓盡致地發(fā)揮你的才華和能力,給他們展現一個精彩的開篇辭。
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,美國著名黑人民權領袖馬丁·路德·金,是一位偉大的演講家。他的著名演講《我有一個夢想》,迫使美國國會在1964年通過《民權法案》宣布種族隔離和歧視政策為非法政策。
大多數的業(yè)余演說者(amateur speakers)總用是用“嗯”、“啊”這樣的詞來開始自己的演講。但是這樣只會營造出一種緊張的氛圍(create a nervous atmosphere)。
模仿專人。在生活中找一位口語表達能力強的人,請他講幾段最精彩的話,錄下來,供你進行模仿。你也可以把你喜歡的、又適合你模仿的播音員、演員、相聲表演家等的聲音錄下來,然后進行模仿。

有沒有良好的口才,已作為衡量一個人素質的基本標準之一。從一個人的口才上往往能看出一個人的綜合實力,口才幾乎在每一個人的命運里都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。